白骨简介

"白骨"出自《国语·吴语》"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本义指暴露于外的尸骨或化枯骨。该词在汉语中形成"白骨累累"、"白骨红颜"等典故性成语,前者通过叠词强化尸骨堆积的视觉意象,后者则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生死无常的哲学概念。在语义发展过程中,词义由具体尸骨扩展至泛指死人,并衍生出"白色果核或树干"的特殊义项。

该词语在古典文学中具有独特意象价值,杜甫兵车行》"古来白骨无人收"、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等句均以白骨象征战争的残酷性。成语"起死人,肉白骨"通过动态描述反向强化其作为死亡象征的静态语义,展现了汉语词汇的语义张力。

王彝·白骨的诗句(共1句)

王彝,元明间苏州府嘉定人,先世东蜀人,字常宗,号妫蜼子。少孤贫,读书天台山中,师事王贞文,得兰溪金履祥之传。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荐入翰林。乞归后,常为知府魏观作文,观得罪,连坐死。曾著论力诋杨廉夫,以为文妖。有《三近斋稿》、《王常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