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简介

凇,其实也是霜的一种,是由晶在温度低于冰点以下的物体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粒状结构沉积物。其形成过程是:当过冷水雾(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物体时,便会形成雾凇。 

雾凇可分为两种,晶状雾凇是过冷却雾滴在温度低于0℃的物体迎面撞冻而形成的,呈半透明毛玻璃状,密度比较大,形成时速较大;粒状雾凇是由于冰面与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差,使得过冷却雾滴蒸发,雾凇凝华增长而形成的,呈乳白色脆粒状起伏,密度比较小,形成时风速不大。过冷却水比较充足一般形成晶状雾凇,过冷却水比较少一般形成粒状雾凇。 

雾凇非冰非,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年)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 

牛焘·雾凇的古诗词(共2首)

  • 1.《罗雄即景清朝·牛焘山川强半接黔西,气候惨舒迥不齐。夏日常如冬日暖,晴云却逐雨云低。岚阴入夜腾金虎,电影流虹唱石鸡。安得仙锄挥雾凇,南山荟蔚咏朝跻。
  • 2.《走雪行清朝·牛焘滇之西迤临西路八千,擦木乌斯相勾联。我朝羁縻二百载,金天月窟通人烟。传闻鸟道入蚕丛,中有雪山高插天。雪山横亘路邈绵,穷冬雪花俨抛砖。寒雕不下蓬婆塞,土貊天狗尽伏...
牛焘(1794~1861)字涵万,丽江人,拔贡生,历任镇沅、安宁、邓川、罗平教官,有《寄秋轩稿》,家饶于赀而标寄萧然,蓄一氏琴,自谱新曲被之弦轸,同时之龙能吹铁笛,郡中有“牛琴笛”之目。咸、同之乱,焘避之洞中,抱琴而死。剑川赵藩辑其七十余首刊入《丽郡诗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