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竹枝词·其六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东溟西屿海潮通,万斛泉源一叶风。

日暮数声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宫。

注释

1. 押东韵

猜您喜欢

  • 1.《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宋朝·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 2.《师自作真赞·其二宋朝·释守卓溃散百骸从龌龊,一长灵物熟知音。银蟾不落清江里,坐对黄花秋已深。
  • 3.《偈颂一百零三首·其十一宋朝·释月涧六阴剥尽,鄱阳湖尽底乾枯。一阳复生,蠙州门暗通一线。长一线,一线长,个事分明不覆藏。有般汉闻与么告报,便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斯领会,笑倒街头石敢当。
  • 4.《春日卢封君招游南郊明朝·佘翔杨柳青青桃李花,逍遥仙杖属君家。南山松柏歌春酒,北阙鹓鸾宠岁华。书报瑶池迎载胜,诀传勾漏旧丹砂。安期来进如瓜枣,笑指扶桑五色霞。
  • 5.《海潮行明朝·李埈海中七月飓风起,淫雨经旬下不止。万丈洪涛势接天,蛟龙狂吼怒秋水。潮冲尽破浦头船,涨入汪汪浸浦田。捲禾堆**欲尽,飞沙走石山之颠。顽云合沓城俱黑,苦雾苍茫澹无色。...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