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免费申请斑马英语体验课
王安石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安石(1021年12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的诗词全集、诗集(1762首全)

  • 81.《韩持国见访宋朝·王安石余生非匏瓜,於世不无求。弱力惮耕稼,衣食当周流。起家始二十,南北今白头。愁伤意已败,罢病恐难瘳。江湖把一节,屡乞东南州。治民岂吾能,闲僻庶可偷。谬恩当徂冬,黾勉...
  • 82.《寄岳州张使君宋朝·王安石昔人宁饮建业水,共道不食武昌鱼。公来建业每自如,亦复不厌武昌居。武昌山川今可想,绿水透迤烟莽苍。白鸥晴飞随两桨,岸荠茸茸映鱼网。投老留连陌上尘,思公一语何由往。
  • 83.《次韵杏花三首·看时高艳先惊眼宋朝·王安石看时高艳先惊眼,折处幽香易满怀。野女强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荆钗。
  • 84.《洊亭宋朝·王安石朝寻东郭来,西路历洊亭。众山若怨思,惨澹长眉青。迸水泣幽咽,复如语丁宁。岂予久忘之,而欲我小停。歇鞍松柏间,坐起俯轩棂。秋日幸未暮,奈何雨冥冥。
  • 85.《送孙立之赴广西宋朝·王安石十年一别两相过,前想悲欢慷慨歌。穷去始知风俗薄,静来犹厌事机多。相期鼻目倾肝胆,谁伴溪山避网罗。万里辛勤君旧识,重江应亦畏风波。
  • 86.《法喜寺宋朝·王安石门前白道自萦回,门下青莎间绿苔。杂树绕花莺引去,坏檐无幕雁归来。寂寥谁共樽前酒,牢落空留案上杯。我忆故乡诚不浅,可怜鶗鴂重相催。
  • 87.《还家宋朝·王安石还家岂不乐,生事未应闲。朝日已复出,征鞍方更攀。伤心百道水,阂目万重山。何以忘羁旅,翛然醉梦间。
  • 88.《九鼎宋朝·王安石禹行掘山足百谷,蛟龙窜藏魑魅伏。心志幽妖尚觊隙,以金铸鼎空九牧。冶云赤天涨为黑,寒风余吹山拔木。鼎成聚观变怪索,夜人行歌鬼昼哭。功施元元後无极,三姓卫守相传属。...
  • 89.《寄纯甫宋朝·王安石塞上无花草,飘风急我归。梢林听涧落,卷土看云飞。想子当红蕊,思家上翠微。江寒亦未已,好好著春衣。
  • 90.《寄吴成之宋朝·王安石绿发溪山笑语中,岂知翻手两成翁。辛夷屋角抟香雪,踯躅冈头挽醉红。想见旧山茅径在,追随今日板舆空。渭阳车马嗟何及,荣禄方当与子同
  • 91.《送萧山钱著作宋朝·王安石才高诸彦故无嫌,兄弟同时举孝廉。东观外除方墨绶,西州相见已苍髯。灵胥引水清穿市,神禹分山翠入帘。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谁敢慢陶潜。
  • 92.《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二首·尚有残红已可悲宋朝·王安石尚有残红已可悲,更忧回首只空枝。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
  • 93.《法云宋朝·王安石法云但见脊,细路埋桑麻。扶舆度焰水,窈窕一川花。一川花好泉亦好,初晴涨绿深於草。汲泉养之花不老,花底幽人自衰槁。
  • 94.《送真州吴处厚使君宋朝·王安石江上斋船驻彩桡,鸣笳应满绿杨桥。久为汉吏知文法,当使淮人服教条。拱木延陵瞻故国,丛祠瓜步认前朝。登临莫负山川好,终欲东归听楚谣。
  • 95.《清明辇下怀金陵宋朝·王安石春阴天气草如烟,时有飞花舞道边。院落日长人寂寂,池塘风慢鸟翩翩。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青盖皂衫无复禁,可能乘兴酒家眠。
  • 96.《若耶溪归兴宋朝·王安石若耶溪上踏莓苔,兴罢张帆载酒回。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
  • 97.《自定林过西庵宋朝·王安石午鸡声不到禅林,柏子烟中静拥衾。忽忆西岩道人语,杖藜乘兴得幽寻。
  • 98.《歌元丰五首·放歌扶杖出前林宋朝·王安石放歌扶杖出前林,遥和丰年击壤音。曾侍土阶知帝力,曲中时有誉尧心。
  • 99.《寄沈道原宋朝·王安石城郭千家一弹丸,蜀冈拥肿作蛇蟠。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锺山隔水看。
  • 100.《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宋朝·王安石风暖柴荆处处开,雪乾沙净水洄洄。意行却得前年路,看尽梅花看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