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简介

学问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ué wen,原指学习与询问,后发展为知识体系及对事物的系统性认知,最早见于《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现代汉语中涵盖通过学习实践获取的具体知识和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学科。

该词强调学与问的辩证统一,传统语境中将其分为才(应用能力)、学(知识储备)、识(独立判断)三重维度,主张博专结合与学术训练的信息筛选价值。朱熹提出学业进步为“无疑—有疑—无疑”过程,陆九渊主张“为学患无疑”,清代刘开《问说》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现代内涵融合传统“格物致知”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等特征,如《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所示,延伸至生活实践的认知范畴。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学”“问”并立的动词性词组,如《孟子》“未尝学问”指学习与问难。中古时期逐渐固化为名词,明清文献中明确作为学科体系使用,构词逻辑体现汉语对知识认知过程的凝练。

文征明·学问的诗句(共1句)

文征明的诗词曲代表作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