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简介

学问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ué wen,原指学习与询问,后发展为知识体系及对事物的系统性认知,最早见于《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现代汉语中涵盖通过学习实践获取的具体知识和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学科。

该词强调学与问的辩证统一,传统语境中将其分为才(应用能力)、学(知识储备)、识(独立判断)三重维度,主张博专结合与学术训练的信息筛选价值。朱熹提出学业进步为“无疑—有疑—无疑”过程,陆九渊主张“为学患无疑”,清代刘开《问说》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现代内涵融合传统“格物致知”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等特征,如《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所示,延伸至生活实践的认知范畴。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学”“问”并立的动词性词组,如《孟子》“未尝学问”指学习与问难。中古时期逐渐固化为名词,明清文献中明确作为学科体系使用,构词逻辑体现汉语对知识认知过程的凝练。

方回·学问的诗句(共4句)

方回(1227~1305),元朝著名人、诗论家。江西诗派殿军(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景定进士,知严州。降元,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属浙江)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以至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