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简介

学问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ué wen,原指学习与询问,后发展为知识体系及对事物的系统性认知,最早见于《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现代汉语中涵盖通过学习实践获取的具体知识和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学科。

该词强调学与问的辩证统一,传统语境中将其分为才(应用能力)、学(知识储备)、识(独立判断)三重维度,主张博专结合与学术训练的信息筛选价值。朱熹提出学业进步为“无疑—有疑—无疑”过程,陆九渊主张“为学患无疑”,清代刘开《问说》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现代内涵融合传统“格物致知”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等特征,如《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所示,延伸至生活实践的认知范畴。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学”“问”并立的动词性词组,如《孟子》“未尝学问”指学习与问难。中古时期逐渐固化为名词,明清文献中明确作为学科体系使用,构词逻辑体现汉语对知识认知过程的凝练。

杜牧·学问的诗句(共1句)

杜牧的诗词曲代表作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