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简介

学问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ué wen,原指学习与询问,后发展为知识体系及对事物的系统性认知,最早见于《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现代汉语中涵盖通过学习实践获取的具体知识和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学科。

该词强调学与问的辩证统一,传统语境中将其分为才(应用能力)、学(知识储备)、识(独立判断)三重维度,主张博专结合与学术训练的信息筛选价值。朱熹提出学业进步为“无疑—有疑—无疑”过程,陆九渊主张“为学患无疑”,清代刘开《问说》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现代内涵融合传统“格物致知”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等特征,如《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所示,延伸至生活实践的认知范畴。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学”“问”并立的动词性词组,如《孟子》“未尝学问”指学习与问难。中古时期逐渐固化为名词,明清文献中明确作为学科体系使用,构词逻辑体现汉语对知识认知过程的凝练。

楼钥·学问的诗句(共1句)

楼钥的诗词曲代表作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
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
楼钥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