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简介

学问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ué wen,原指学习与询问,后发展为知识体系及对事物的系统性认知,最早见于《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现代汉语中涵盖通过学习实践获取的具体知识和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学科。

该词强调学与问的辩证统一,传统语境中将其分为才(应用能力)、学(知识储备)、识(独立判断)三重维度,主张博专结合与学术训练的信息筛选价值。朱熹提出学业进步为“无疑—有疑—无疑”过程,陆九渊主张“为学患无疑”,清代刘开《问说》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现代内涵融合传统“格物致知”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等特征,如《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所示,延伸至生活实践的认知范畴。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学”“问”并立的动词性词组,如《孟子》“未尝学问”指学习与问难。中古时期逐渐固化为名词,明清文献中明确作为学科体系使用,构词逻辑体现汉语对知识认知过程的凝练。

王世贞·学问的诗句(共1句)

王世贞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世贞(1526年12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