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简介

冉冉,汉语词语,读音为rǎn rǎn,词性包含副词与形容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其本义指渐进、缓慢的状态,亦可用于形容毛发、枝条等轻柔下垂的形态。

该词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指动作或状态的缓慢推进,如“日冉冉”形容时间流逝,“冉冉升起”描述物体缓慢上升的动态;二是指物体的柔软垂落,如“柳枝冉冉”表现枝条低垂的视觉形态。两种用法均强调柔和、绵延的感知体验,常见于自然景象与抽象时间概念的描写。

词源可追溯至《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后经《陌上桑》《美女篇》等典籍用例强化语义。古代文献中既保留渐进的时间副词用法,亦延续形容柔弱下垂的形容词功能,双重复合义项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被沿用。

刘禹锡·冉冉的诗句(共1句)

刘禹锡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