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简介

冉冉,汉语词语,读音为rǎn rǎn,词性包含副词与形容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其本义指渐进、缓慢的状态,亦可用于形容毛发、枝条等轻柔下垂的形态。

该词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指动作或状态的缓慢推进,如“日冉冉”形容时间流逝,“冉冉升起”描述物体缓慢上升的动态;二是指物体的柔软垂落,如“柳枝冉冉”表现枝条低垂的视觉形态。两种用法均强调柔和、绵延的感知体验,常见于自然景象与抽象时间概念的描写。

词源可追溯至《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后经《陌上桑》《美女篇》等典籍用例强化语义。古代文献中既保留渐进的时间副词用法,亦延续形容柔弱下垂的形容词功能,双重复合义项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被沿用。

孔武仲·冉冉的诗句(共1句)

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孔子四十七代孙,孔文仲大弟。自幼聪慧好学。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甲科第六。初授谷城县主薄。历任江州(今江西九江)、信州(今江西上饶)军事推官、湘潭县知县。后任国子监司业、集贤院校理时,奏请朝廷改革科举制度,恢复以赋取士,选贤举能。元祐六年(1091)七月,以宝文阁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绍圣三年(1096),因朝廷党派斗争激化被免职,定居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从此,专事文学研究,与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过从甚密,诗词唱酬,信书不绝。一生著说百余卷,主要有《书说》13卷、《诗说》20卷、《论语说》10卷、《金华讲义》13卷、《孔氏奏议》3卷、《芍药园序》及《孔氏杂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