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简介

权势,汉语词汇,拼音为quán shì,指权力、势力,亦指掌权者或变化的局势。其核心义项包含三方面:一是权力与影响力,二是掌握权柄的群体,三是动态的社会形势。

该词内涵兼具政治实践与伦理反思。先秦《庄子》已批判权力欲望,《史记》《后汉书》将其作为政争核心要素。贾谊《过秦论》主张“审权势之宜”以安国,提出权力运作的时势观。唐宋至明清文学中,“权势”常与贪腐、人性异化关联,《大宋宣和遗事》《红楼梦》等作品揭示其社会影响。

词义演变贯穿中国历史:先秦侧重权力本质探讨,汉代凸显政治矛盾,明清文学着重刻权势阶层的世俗冲突。近代法学转型中,“权势”被纳入权力范畴,与“权利”概念形成语义分层。古代典籍如《汉书》以“得显权力”佐证其传统语义,《资治通鉴》则体现其与“事势”的互通性。

韩愈·权势的诗句(共1句)

韩愈的诗词曲代表作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