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简介

飘零,汉语词语,拼音为piāo líng,原指轻柔物体随飘落,后引申为漂泊流落、凋零破败等多重含义。该词既可描述自然景象如落叶飘落,亦用于比喻人生际遇的漂泊离散或事物衰败的状态,兼具物理动态与情感隐喻的双重特质。

其内涵随语境分化:自然层面多指叶凋谢、随风飘散的物象,如“黄叶飘零”“素飘零”;人文层面则多隐喻身世浮沉、家国离散,如“垂老见飘零”“衣甲飘零”。唐宋诗词常借此意象勾连自然与人生,明清文学进一步扩展至描绘孤寂命运或时代动荡。

“飘零”最早见于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经杜甫王安石等唐宋人广泛使用,至明清戏曲小说中语义深化。历代文学作品通过该词构建了自然物象与人类境遇的诗意联结,成为汉语传统词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郑孝胥·飘零的诗句(共1句)

郑孝胥的诗词曲代表作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