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简介

飘零,汉语词语,拼音为piāo líng,原指轻柔物体随飘落,后引申为漂泊流落、凋零破败等多重含义。该词既可描述自然景象如落叶飘落,亦用于比喻人生际遇的漂泊离散或事物衰败的状态,兼具物理动态与情感隐喻的双重特质。

其内涵随语境分化:自然层面多指叶凋谢、随风飘散的物象,如“黄叶飘零”“素飘零”;人文层面则多隐喻身世浮沉、家国离散,如“垂老见飘零”“衣甲飘零”。唐宋诗词常借此意象勾连自然与人生,明清文学进一步扩展至描绘孤寂命运或时代动荡。

“飘零”最早见于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经杜甫王安石等唐宋人广泛使用,至明清戏曲小说中语义深化。历代文学作品通过该词构建了自然物象与人类境遇的诗意联结,成为汉语传统词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陈维崧·飘零的诗句(共2句)

陈维崧的诗词曲代表作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郎)伴读。
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