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简介

飘零,汉语词语,拼音为piāo líng,原指轻柔物体随飘落,后引申为漂泊流落、凋零破败等多重含义。该词既可描述自然景象如落叶飘落,亦用于比喻人生际遇的漂泊离散或事物衰败的状态,兼具物理动态与情感隐喻的双重特质。

其内涵随语境分化:自然层面多指叶凋谢、随风飘散的物象,如“黄叶飘零”“素飘零”;人文层面则多隐喻身世浮沉、家国离散,如“垂老见飘零”“衣甲飘零”。唐宋诗词常借此意象勾连自然与人生,明清文学进一步扩展至描绘孤寂命运或时代动荡。

“飘零”最早见于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经杜甫王安石等唐宋人广泛使用,至明清戏曲小说中语义深化。历代文学作品通过该词构建了自然物象与人类境遇的诗意联结,成为汉语传统词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王夫之·飘零的诗句(共1句)

王夫之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夫之(1619年10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