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简介

脉脉(mò mò),汉语多音词汇,亦可读作mài mài。其核心语义为通过眼神或行动含蓄传递情意,常见于文学语境中描述人物间的情感交流,如“含情脉脉”;亦用于拟人化自然景物,如“脉脉流水”。

该词兼具人文与自然双重意蕴,既指人际间静默的情感表达,也引申为水流无声而深沉的样态。其早期用例可见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奠定了以静默传递情思的文学意象。南朝至唐宋时期,萧子显杜牧辛弃疾等文人沿用并扩展其用法,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进一步将其融入景物描写。

起源上,“脉”字本义与血脉相关,后衍生出凝视传情之意。《说文解字》等典籍佐证其字形演变,叠词“脉脉”在古籍中多表含蓄情感,如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文学发展中,该词逐渐形成情感传递与自然拟态并重的语义体系。

陈傅良·脉脉的诗句(共1句)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陈傅良是南宋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薛季宣的事功之学、启后叶适之集大成者,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学术巨擘。他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傅良治学严谨,上溯三代、秦汉,一事一物,必致其极。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建院篇》、《历代兵制》、《毛解诂》、《八面锋》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