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简介

漠漠,汉语词汇,读音为mò mò,原指灰蒙蒙的视觉状态,后衍生出多重含义,涵盖自然景象、空间形态及情感表达。其词性为形容词,属叠音词类型,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

该词既可描述寂静无声的环境(如《荀子·解蔽》“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密布迷蒙的物象(如杜甫秋天漠漠向昏黑”),亦能表现广阔空间(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或茂盛状态(枚乘“阶草漠漠”)。在情感层面,可指淡漠态度(如《聊斋志异》“视之漠漠”)。唐宋诗词中常以叠词形式营造意境,如秦观“漠漠轻寒”、欧阳修“稻漠漠”等。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晋代陶潜拓展至历史虚无表达(“漠漠衰周”)。唐宋时期发展为词核心意象塑造手法,清代至近现代仍延续多义性,文学应用延续至今。

丘逢甲·漠漠的诗句(共1句)

丘逢甲的诗词曲代表作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