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简介

漠漠,汉语词汇,读音为mò mò,原指灰蒙蒙的视觉状态,后衍生出多重含义,涵盖自然景象、空间形态及情感表达。其词性为形容词,属叠音词类型,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

该词既可描述寂静无声的环境(如《荀子·解蔽》“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密布迷蒙的物象(如杜甫秋天漠漠向昏黑”),亦能表现广阔空间(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或茂盛状态(枚乘“阶草漠漠”)。在情感层面,可指淡漠态度(如《聊斋志异》“视之漠漠”)。唐宋诗词中常以叠词形式营造意境,如秦观“漠漠轻寒”、欧阳修“稻漠漠”等。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晋代陶潜拓展至历史虚无表达(“漠漠衰周”)。唐宋时期发展为词核心意象塑造手法,清代至近现代仍延续多义性,文学应用延续至今。

袁说友·漠漠的诗句(共1句)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宋绍兴九年(1139年)生。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调溧阳簿。淳熙四年(1177年),任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后调任池州、知临安府。累任太府少卿、户部侍郎、文安阁学士、吏部尚书。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以吏部尚书进同知枢密院,三年(1203年),拜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正二品)。(《闽书》第2831页有传。另《中国人名大辞典》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