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简介

漠漠,汉语词汇,读音为mò mò,原指灰蒙蒙的视觉状态,后衍生出多重含义,涵盖自然景象、空间形态及情感表达。其词性为形容词,属叠音词类型,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

该词既可描述寂静无声的环境(如《荀子·解蔽》“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密布迷蒙的物象(如杜甫秋天漠漠向昏黑”),亦能表现广阔空间(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或茂盛状态(枚乘“阶草漠漠”)。在情感层面,可指淡漠态度(如《聊斋志异》“视之漠漠”)。唐宋诗词中常以叠词形式营造意境,如秦观“漠漠轻寒”、欧阳修“稻漠漠”等。

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晋代陶潜拓展至历史虚无表达(“漠漠衰周”)。唐宋时期发展为词核心意象塑造手法,清代至近现代仍延续多义性,文学应用延续至今。

王沂孙·漠漠的诗句(共1句)

王沂孙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间,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 王沂孙工词,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如《花犯·苔梅》之类。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姜)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如《齐天乐·》、《水龙吟·白莲》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其词章法缜密,在宋末格律派词人中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