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简介

落花,汉语词语,拼音为luò huā,指凋谢而落下的朵,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惜》一。作为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其常与“流水”“残春”等意象组合,构成古典诗词暮春图景的典型元素。

该词语在文学语境中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既寄托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怀,如李商隐《落花》以残春寄寓身世之悲;亦隐喻世事变迁与人生际遇,如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浓缩亡国之痛。诗人常通过移情手法,将落花与离愁、战乱等主题关联,形成物我交融的抒情传统。

其文学意象发展始于唐代,杜甫张若虚等已将其嵌入思乡、怀旧等主题。至宋代,欧阳修“乱红飞过秋千”、晏殊“花落去”等句,进一步拓展哲理化表达。同义词汇“落红”“落英”在晋唐文献中交替使用,如陶潜“落英缤纷”、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均延续凋零与重生的双关意蕴。

孟郊·落花的诗句(共1句)

孟郊的诗词曲代表作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