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简介

落花,汉语词语,拼音为luò huā,指凋谢而落下的朵,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惜》一。作为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其常与“流水”“残春”等意象组合,构成古典诗词暮春图景的典型元素。

该词语在文学语境中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既寄托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怀,如李商隐《落花》以残春寄寓身世之悲;亦隐喻世事变迁与人生际遇,如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浓缩亡国之痛。诗人常通过移情手法,将落花与离愁、战乱等主题关联,形成物我交融的抒情传统。

其文学意象发展始于唐代,杜甫张若虚等已将其嵌入思乡、怀旧等主题。至宋代,欧阳修“乱红飞过秋千”、晏殊“花落去”等句,进一步拓展哲理化表达。同义词汇“落红”“落英”在晋唐文献中交替使用,如陶潜“落英缤纷”、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均延续凋零与重生的双关意蕴。

李群玉·落花的诗句(共1句)

李群玉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群玉(808~862),字文,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