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进退的诗句(共1句)

进退简介

进退,汉语词语,拼音为jìn tuì,原指行动中的前进与后退,后引申为根据情境权衡取舍、把握言行尺度的处世哲学。其含义涵盖物理动作与抽象抉择,如《周易》以“变化之象”喻其动态,成语“进退维谷”则凸显困境中的审慎权衡。

该词内核包含两层:一为空间移动,如《玉台新咏》描述“进退无颜仪”的举止窘态;二为行为规范,如《论语》强调进退作为基本礼仪,苏轼以练兵阐释进退之法。历代文献扩展其语境至官职任免、人生抉择等领域,《孟子》论“进退有余”显从容,《韩非子》述官吏制度示其政治应用。

作为汉语经典概念,“进退”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荀子·王制》等先秦典籍。《周易》以阴阳哲学解析其本质,后世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沈从文《自传》等作品延续其哲理思辨,形成贯穿军事、伦理领域的文化意象。

文天祥的诗词曲代表作
文天祥(1236年6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