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简介

进退,汉语词语,拼音为jìn tuì,原指行动中的前进与后退,后引申为根据情境权衡取舍、把握言行尺度的处世哲学。其含义涵盖物理动作与抽象抉择,如《周易》以“变化之象”喻其动态,成语“进退维谷”则凸显困境中的审慎权衡。

该词内核包含两层:一为空间移动,如《玉台新咏》描述“进退无颜仪”的举止窘态;二为行为规范,如《论语》强调进退作为基本礼仪,苏轼以练兵阐释进退之法。历代文献扩展其语境至官职任免、人生抉择等领域,《孟子》论“进退有余”显从容,《韩非子》述官吏制度示其政治应用。

作为汉语经典概念,“进退”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荀子·王制》等先秦典籍。《周易》以阴阳哲学解析其本质,后世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沈从文《自传》等作品延续其哲理思辨,形成贯穿军事、伦理领域的文化意象。

陆佃·进退的诗句(共1句)

【生卒】:1042—1102
【介绍】: 宋越州阴人,字农师,号陶山。神宗熙宁三年进士。曾受经于王安石。授蔡州推官,召补国子直讲。元丰时,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哲宗初,迁吏部侍郎,预修《神宗实录》。屡更外任,治狱有声。徽宗立,召为礼部侍郎,预修《哲宗实录》。迁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以主张参用元祐人材,反对穷治元祐余党,遭谗,罢知亳州而卒。有《埤雅》、《礼象》、《春秋后传》、《陶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