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简介

天宁寺(Tianning Temple),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内红梅公园南面,天宁区罗汉路1号(近红梅路)。天宁寺始建于唐朝贞观、永徽年间,初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改为现名。1949年后,常州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天宁寺。

天宁寺的特点是五大:殿大、佛大、钟大、鼓大、宝鼎大。常州天宁寺内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楼、三室、两阁等建筑,总面积过110亩之多。

天宁寺是全国重点保护寺院,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中国禅宗四大丛林。天宁禅寺又以“殿宇巍峨壮观、佛像高大庄严、历代名僧辈出、法会闻名遐迩”而赢得了“东南第一从林”的殊荣。

陈宝琛·天宁寺的古诗词(共1首)

  • 1.《访旧七首·其七·天宁寺菊清朝·陈宝琛向日冷官爱冷花,秋近城西常驻车。住僧养菊待客选,载归重九犹含葩。菜畦豆架纷无数,老我重来选花处。禅房客断僧亦稀,塔上数铃自相语。送行旧是长短亭,今歌骊驹不出城。...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屡次出任考官。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元年(1912)溥仪入学,被宣召为授读,授太傅,尽忠辅育。张勋复辟,推举为议政大臣。民国廿年(1931)满州事变,随帝入满州,及建国登基,仍随侍为帝师傅。民国廿四年(1935)捐馆,年八十八。  陈氏善,为闽派诗坛领袖之一,其诗多感时怀旧之作。著有《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联语》、《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公奏议》等,刊有《征秋馆藏印》、《征秋馆吉金图录》〖参考(1)《福建名人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