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六首·小夫谨利害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小夫谨利害,不讲义与仁。
读书疑夷齐,古岂有此人。
其才一莛芒,所欲势万钧。
求多卒自困,余祸及生民。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声无哀乐论三国·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
  • 2.《鸳鸯湖棹歌·之七十二清朝·朱彝尊鹰案绝顶海风晴,乌免秋残夜并生。铁锁石塘三百里,惊涛啮尽寄奴城。
  • 3.《得信酬回唐朝·佚名人回忽得信,具委书中情。羁思顿虽豁,忆君心转盈。自怜飘泊者,邂逅闭荒城。欲识肝肠断,更深听叫声。
  • 4.《过十八滩明朝·王弘诲暝色千帆雨,涛声万壑滩。急流怜勇退,砥柱感回澜。出峡龙疑斗,恁嵎虎欲餐。畏途堪自保,独酌送惊湍。
  • 5.《自彭门回止淮上因寄子瞻宋朝·释道潜朅来淮上卧萧宫,回首人间万事空。院静水沈销薄幔,睡馀寒日耿脩桐。南山访古思杯渡,北海谈经忆孔融。寂寞兼葭霜雪后,何时重倚玉青葱。
王安石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安石(1021年12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