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龙图知江宁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才高明主睠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
闾里不须多按治,山川从此数登临。
茅檐坐隔云千里,柏垄初抽翠一寻。
东望泫然知有寄,但疑公岂久分襟。

猜您喜欢

  • 1.《阮步兵南北朝·颜延之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 2.《静舍与蔡秀如承事会话宋朝·释道潜浮云无根蒂,合散不可拘。忽然随高风,千里各须臾。吾生共天壤,出处良亦如。忆昔淮水滨,与君倾盖初。翘翘两弟昆,文彩照冰壶。门阑本世胄,折节胜寒儒。扁舟倚高岸,为我...
  • 3.《春日溪行宋朝·释德洪侧布宝坊地,白沙杨柳湾。忆曾婴死祸,不自意生还。已觉无乡梦,今真是故山。溪花眠雾雨,春在有无间。
  • 4.《登黄鹤楼识兴二首·其二明朝·何炌寻源散步秋江上,欲赋来登江上楼。四顾遥天空浩浩,万年此水逝悠悠⑤。静观籁吹恬虚谷⑥,忽听商歌起断洲⑦。会妙有怀无可语⑧,碧云黄鹤剩生愁⑨。
  • 5.《为尤展成悼亡二首(时予丧张宜人三载矣)·其一清朝·王士祯三年明月鉴虚帷,那更吟君惆怅诗。不分阿灰肠断句,黄昏微雨画帘垂。
王安石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安石(1021年12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