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亡妻高氏绸·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傅锡祺|

归我盈盈十五时,平生妇道未曾亏。

蒸梨不拂曾参意,举案常齐德曜眉。

满望鹿车长共挽,那知鸡骨卒难支。

回春至竟无灵药,枉遣诸儿急学医。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此收于傅锡祺《亭诗集》;第三首诗又载赖子清《台湾诗》、《台海诗珠》。

2. 编者按:《潭曲吟草》稿,甲寅年(1914

猜您喜欢

  • 1.《有会而作晋朝·陶渊明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可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
  • 2.《六州歌头·东风著意宋朝·韩元吉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娥眉凝笑,脸薄拂燕脂...
  • 3.《雪中作元朝·王钝冻结冰壶一样奇,银河冰剪玉花飞。山中自是迷樵径,水际应难认钓矶。道路有尘俱皎洁,园林无树不芳菲。骑驴且莫寻梅看,醉卧村翁正掩扉。
  • 4.《追和帛道猷一首宋朝·释德洪永怀山阴老,漱流味馀津。幽寻见兰丛,苍然出荆榛。便欲即之语,忘其千岁人。归休正吾志,理顺如析薪。夜舂博饭吃,犹胜海南民。
  • 5.《口占元朝·郑婉娥鬼凤舰龙舟事已空,银屏金屋梦魂中。黄芦晚日空残垒,碧草寒烟锁故宫。隧道鱼灯油欲烬,妆台鸾镜匣长封。凭君莫话兴亡事,泪湿胭脂损旧容。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赖绍尧担任社长一职,至战后1946年去世为止,担任社长时间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诗完整见證栎社之兴衰,是该社灵魂人物之一。傅氏对保存栎社文献贡献甚大,先后撰有《栎社沿革志略》、《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分别于栎社创立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为今人研究栎社的重要参考资料。傅氏对推展栎社活动、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曾应日本之邀担任潭子区长、庄长,合计十一年四个,绝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运动,与林献堂、林幼春等栎社主干差异甚大。
傅氏代表作《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长达40年,总数超过一千首。其中有大量的诗社击钵吟诗、课题诗,多属咏史、咏物题材;其次是诗友酬唱与个人抒情言志、社会貌的描写等,该书广泛保存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貌,以及传统文学界之生态和变迁,价值颇高。论诗风,傅诗文字质朴淡雅,不以辞藻取胜,亦乏流丽灵动之姿,与其个性若合符节。就内容言,其诗反映传统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感受与因应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遥的表相之下,充满矛盾痛苦与摆荡不安,是当时传统文人在「坚决抗日」与「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种典型。至于为数甚少的战后作品中,则反映出对国民政府从热切欢迎到深沈失望的转变。〖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鹤亭诗集》目前通行版本收录于龙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诗报》、《风月报》、《南方》等,加以增补校勘。 (廖振富撰)
注文: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