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献堂率其二子留学东京赋此赠行(此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朝代:清朝|作者:傅锡祺|

云程万里凤将雏,日近长安遂壮图。

二酉新书今福地,三山好景古蓬壶。

祇因问字关心切,岂比求仙作计迂。

有志转怜吾未逮,景升豚犬不能俱。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此收于傅锡祺《亭诗集》,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2. 编者按:「率」,底本误作「牵」,今改。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忆秦娥·与君别宋朝·房舜卿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天涯阔。天涯阔。一声羌管,暮云愁绝。
  • 2.《题何叟卷明朝·王佐(汝学)放散一万年,羲皇莫能补。忽逢何老人,彷佛见太古。
  • 3.《郑南寿携诗见过次韵谢之宋朝·释德洪珷玞世既以为玉,芝兰那知不为莸。人间万事醉不理,携被来为林壑游。雪花成山过惊浪,五展暮天开橘洲。篙师绝叫风掠耳,萧萧两鬓空飕飗。松声盘空上烟翠,顾陟佳处每迟留。...
  • 4.《厓门怀古·其五明朝·佘光裕海上楼船战血红,何能一旅补天工。尘沙满地风波恶,衰草残烟断晚鸿。
  • 5.《别陈生明朝·李之世平芜十里下苍茫,枫树高凝万叶霜。却望故园秋色里,不知天与大江长。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赖绍尧担任社长一职,至战后1946年去世为止,担任社长时间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诗完整见證栎社之兴衰,是该社灵魂人物之一。傅氏对保存栎社文献贡献甚大,先后撰有《栎社沿革志略》、《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分别于栎社创立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为今人研究栎社的重要参考资料。傅氏对推展栎社活动、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曾应日本之邀担任潭子区长、庄长,合计十一年四个,绝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运动,与林献堂、林幼春等栎社主干差异甚大。
傅氏代表作《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长达40年,总数超过一千首。其中有大量的诗社击钵吟诗、课题诗,多属咏史、咏物题材;其次是诗友酬唱与个人抒情言志、社会貌的描写等,该书广泛保存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貌,以及传统文学界之生态和变迁,价值颇高。论诗风,傅诗文字质朴淡雅,不以辞藻取胜,亦乏流丽灵动之姿,与其个性若合符节。就内容言,其诗反映传统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感受与因应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遥的表相之下,充满矛盾痛苦与摆荡不安,是当时传统文人在「坚决抗日」与「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种典型。至于为数甚少的战后作品中,则反映出对国民政府从热切欢迎到深沈失望的转变。〖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鹤亭诗集》目前通行版本收录于龙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诗报》、《风月报》、《南方》等,加以增补校勘。 (廖振富撰)
注文: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