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仲衡东京游学再次痴仙韵·其一

朝代:清朝|作者:傅锡祺|

环球智识日求新,耻作辕驹老此身。

君去乘风酬壮志,我来折柳赠行人。

孤帆匹马天涯远,黄卷青灯客里亲。

上野樱花开未了,入都犹及见残春。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此收于傅锡祺《亭诗集》,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2. 作者注:「三初旬。」编者按:己酉年(1909

猜您喜欢

  • 1.《感怀示儿辈·穷处幽人乐宋朝·辛弃疾穷处幽人乐,徂年烈士悲。归田曾有志,责子且无诗。旧恨王夷甫,新交蔡克儿。渊明去我久,此意有谁知。
  • 2.《越山四见亭宋朝·刘瑾山山能作雨,面面尽来峰。倚遍栏干曲,归心曲曲同。
  • 3.《登南城楼·高要明朝·何湛然城下风波带女墙,高楼独上思茫茫。山形南拥窥铜鼓,江势西来接夜郎。千舶入云秋色远,万家绕市暮烟苍。月明谁据胡床坐,槛外宵深玉露凉。
  • 4.《蝴蝶洞明朝·李孙宸游仙梦未真,蘧蘧化作蝶。不辨葛仙衣,还向庄叟说。
  • 5.《侠客行明朝·沈绍心城头黄云迷北斗,壮士拔剑行击缶。狼牙白铤悬马傍,黄头奚儿抱头走。男儿有骨埋沙场,云台麒麟复何有。臂枪走马何足矜,请问刀笔汝能否。伏波骠骑生同时,与君射雁酣饮酒。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赖绍尧担任社长一职,至战后1946年去世为止,担任社长时间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诗完整见證栎社之兴衰,是该社灵魂人物之一。傅氏对保存栎社文献贡献甚大,先后撰有《栎社沿革志略》、《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分别于栎社创立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为今人研究栎社的重要参考资料。傅氏对推展栎社活动、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曾应日本之邀担任潭子区长、庄长,合计十一年四个月,绝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运动,与林献堂、林幼春等栎社主干差异甚大。
傅氏代表作《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长达40年,总数超过一千首。其中有大量的诗社击钵吟诗、课题诗,多属咏史、咏物题材;其次是诗友酬唱与个人抒情言志、社会貌的描写等,该书广泛保存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貌,以及传统文学界之生态和变迁,价值颇高。论诗风,傅诗文字质朴淡雅,不以辞藻取胜,亦乏流丽灵动之姿,与其个性若合符节。就内容言,其诗反映传统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感受与因应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遥的表相之下,充满矛盾痛苦与摆荡不安,是当时传统文人在「坚决抗日」与「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种典型。至于为数甚少的战后作品中,则反映出对国民政府从热切欢迎到深沈失望的转变。〖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鹤亭诗集》目前通行版本收录于龙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诗报》、《风月报》、《南方》等,加以增补校勘。 (廖振富撰)
注文: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