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南强同社病中却寄韵(编者按:戊辰年(1928)稿。)·其一

朝代:清朝|作者:傅锡祺|

牢骚欲与帝天论,虎豹当关梗踵门。

信国三纲都系命,巫阳何日下招魂。

壁间犹自悬双剑,掌底休辞尽一樽。

我是多年枯槁木,相逢惟有话寒温。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此收于傅锡祺《亭诗集》,又载林资修《南强诗集》、王建《台中诗乘》。

2. 编者按:戊辰年(1928

猜您喜欢

  • 1.《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唐朝·李白 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时作白纻词,放歌丹阳湖。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抱石耻献玉,沉...
  • 2.《翠鸟近现代·马一浮 王母云軿下汉畿,侏儒常饱朔常饥。江湖满地流离泪,草木空山敝垢衣。石有能言惊物变,鵩来集舍覗人稀。独怜翠鸟烟波外,犹向晴天...
  • 3.《赠诵法华僧宋朝·释德洪生存异梦传书镇,骨冷青莲出瓦棺。试看法华精进力,两翁先已为开端。
  • 4.《园居吟十二首·其二明朝·何吾驺树叶阴阴鸟乱啼,客携尊酒过园西。窗前莫管花开落,惹得閒情趁马蹄。
  • 5.《陈宪副招同吴非熊集大云寺,分得怀字(时有歌妓侑觞)明朝·李之世黝壑莽回互,绀宇藏其厓。金风度檐铃,堕叶满庭阶。夙负云林想,兹忻朋好偕。纡回历郊坰,登践穷幽崖。香厨戒衲子,促席唤歌娃。徐倾北海罍,复啖太常斋。竹戛棋声碎,风回...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赖绍尧担任社长一职,至战后1946年去世为止,担任社长时间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诗完整见證栎社之兴衰,是该社灵魂人物之一。傅氏对保存栎社文献贡献甚大,先后撰有《栎社沿革志略》、《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分别于栎社创立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为今人研究栎社的重要参考资料。傅氏对推展栎社活动、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曾应日本之邀担任潭子区长、庄长,合计十一年四个,绝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运动,与林献堂、林幼春等栎社主干差异甚大。
傅氏代表作《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长达40年,总数超过一千首。其中有大量的诗社击钵吟诗、课题诗,多属咏史、咏物题材;其次是诗友酬唱与个人抒情言志、社会貌的描写等,该书广泛保存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貌,以及传统文学界之生态和变迁,价值颇高。论诗风,傅诗文字质朴淡雅,不以辞藻取胜,亦乏流丽灵动之姿,与其个性若合符节。就内容言,其诗反映传统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感受与因应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遥的表相之下,充满矛盾痛苦与摆荡不安,是当时传统文人在「坚决抗日」与「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种典型。至于为数甚少的战后作品中,则反映出对国民政府从热切欢迎到深沈失望的转变。〖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鹤亭诗集》目前通行版本收录于龙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诗报》、《风月报》、《南方》等,加以增补校勘。 (廖振富撰)
注文: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