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亡友吕厚庵遗照(编者按:庚戌年(1910)稿。)

朝代:清朝|作者:傅锡祺|

生死经年别,临风忆吕安。

有诗多变徵,遗恨负承欢。

淡极人如菊,交深臭似兰。

披图见颜色,疑是梦中看。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此收于傅锡祺《鹤亭诗集》,又载连横《台湾诗荟》、吕敦礼《厚庵遗草》、黄洪炎《瀛海诗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2. 编者按:庚戌年(1910

猜您喜欢

  • 1.《柳含烟·隋堤柳五代·毛文锡 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 2.《春日宴沧州明朝·贝琼天阔无留云,山明洗新黛。过从属休假,置酒沧洲会。柔荑绿堪藉,杂英红尚在。累觞既不辞,秉烛还相对。清弹促哀响,秘舞呈修态。兰亭今已矣,金谷徒增慨。大化会有终,四时...
  • 3.《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肃和唐朝·不详岁肇春宗,乾开震长。瑶山既寂,戾园斯享。玉肃其事,物昭其象。弦诵成风,笙歌合响。
  • 4.《元宵风雪独酌(次宋仍白韵)明朝·申佳允暮云含月影,灯映雪楼明。梅冻寒香散,帘疏冷气生。烟花迷火市,笙鼓乱春城。半榻偎炉坐,陶然酌巨觥。
  • 5.《观稼明朝·石存礼晨随田父去,薄暮始言还。远水鸥边渡,夕阳牛背山。一秋生事急,百岁几人閒。野鸟投林尽,相看只厚颜。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赖绍尧担任社长一职,至战后1946年去世为止,担任社长时间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诗完整见證栎社之兴衰,是该社灵魂人物之一。傅氏对保存栎社文献贡献甚大,先后撰有《栎社沿革志略》、《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分别于栎社创立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为今人研究栎社的重要参考资料。傅氏对推展栎社活动、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曾应日本之邀担任潭子区长、庄长,合计十一年四个,绝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运动,与林献堂、林幼春等栎社主干差异甚大。
傅氏代表作《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长达40年,总数超过一千首。其中有大量的诗社击钵吟诗、课题诗,多属咏史、咏物题材;其次是诗友酬唱与个人抒情言志、社会貌的描写等,该书广泛保存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貌,以及传统文学界之生态和变迁,价值颇高。论诗风,傅诗文字质朴淡雅,不以辞藻取胜,亦乏流丽灵动之姿,与其个性若合符节。就内容言,其诗反映传统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感受与因应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遥的表相之下,充满矛盾痛苦与摆荡不安,是当时传统文人在「坚决抗日」与「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种典型。至于为数甚少的战后作品中,则反映出对国民政府从热切欢迎到深沈失望的转变。〖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鹤亭诗集》目前通行版本收录于龙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诗报》、《风月报》、《南方》等,加以增补校勘。 (廖振富撰)
注文: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