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竹枝词·其十五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槟榔蒌叶逐时新,个个红潮上绛唇。

寄语女儿贪黑齿,瓠犀曾及卫夫人。

注释

1. 押真韵

猜您喜欢

  • 1.《送交代茹安礼二首·其一宋朝·吕陶平日阳和已浃民,浪驰幽迹绍芳尘。芝兰秀品推前辈,桃李清阴及后人。谆诲有闻知契厚,纵谈无间觉情亲。去思从此凭何慰,待刻铭词上翠珉。
  • 2.《剖心恸明朝·石宝万象宫中铁鸾舞,金轮压碎中原土。龙雏累累血刃红,房州天子亦姓武。开门告密死恨迟,李家神灵那得知。英雄相顾入鼎俎,栋摧梁折谁能支。皇嗣寔不反,臣心端可明。佩刀掣断...
  • 3.《次童都堂韵又一首明朝·江源两鬓如霜力未衰,又持黄纸到荒陲。马前落日穿林麓,暑后悲风断柳丝。敢谓甲兵期小范,欲将农圃学樊迟。十年未献安边策,今日徒悬补衮思。
  • 4.《红莲明朝·何巩道水面微波绉碧澜,亭亭捧出赤瑛盆。色娇桃蕊霞千片,瓣惹榴花火数竿。艳影每生菩萨座,浓香新上道人冠。更怜不染根原净,莫共秋江红蓼看。
  • 5.《送欧子建明朝·李云龙方同梅花节,独上木兰舟。问子今何适,苍梧访古游。火山寒矗矗,湘水绿悠悠。仙人馀宝洞,帝子有珠丘。清晖子行乐,白云我心愁。若见斑斑竹,知人别泪流。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