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竹枝词·其十四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梅子黄时雨满溪,累累佛果證菩提。

当垆十五鸦头女,手把鸾刀劈凤梨。

注释

1. 押齐韵

猜您喜欢

  • 1.《摸鱼儿·雁丘词元朝·元好问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ld...
  • 2.《中秋夜以安侄举酒待月诗呈李思远元朝·刘跃万里阴云锁太空,望来明月未生东。松花酒压槽头雨,桂子香飘屋角风。自愧不才孤凤诏,应知有路到蟾宫。阿戎盛赏符佳趣,却喜冰清属此翁。
  • 3.《咸阳怀古明朝·何巩道阴阴柳色乱啼鸦,三辅人烟落日斜。白帝难销天子气,青门空老故侯瓜。地形有险称天府,秦树无情锁汉家。渭水向东流不住,贾生高论至今嗟。
  • 4.《四衮明朝·李景云 崔时佩贴:他若见了书。他若见了词。颠倒废神思。他拽扎起面皮。凭谁寄言语。他道这妮子。敢胡行事。当面的嗤嗤的扯为碎纸。
  • 5.《海棠春·午睡晚浴·其三清朝·王士祯星光碎月摇花影。神麦响、梦回人醒。小婢煮兰汤,玉沁冰壶冷。沉香卷发盘龙镜。迟半晌、鲛绡重整。不管绣帘前,费尽黄金饼。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