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行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半夜怪风吹不息,满天烂熳黄金色。

哀呼动地声如雷,彼此相看面如墨。

戎妆文武带兵来,奔前直与火斗力。

鏖战祝融夜合围,火鸦一出军皆北。

蚩尤夭雾昏蔽天,咫尺人面不相识。

光燄万丈射星斗,顷刻半空飞霹雳。

丹楹画桷化浮烟,裂瓦崩垣如掷戟。

欲捲银河倒地流,仓卒水龙无处觅。

岂无汲井与抱瓮,一杯究非舆薪敌。

亦有开道折屋梁,栋宇未下火已逼。

蔓延佛寺连街衢,玉石同归焦土黑。

烈火方炽人心焚,家家捆载争他适。

市井小儿逞空拳,那禁对面为盗贼。

焦头烂额不知痛,出没黑烟如鬼蜮。

明朝火熄风亦停,满地唯见瓦与砾。

奸商于利竞锥刀,可怜一炬无遗积。

蕴利生孽理或然,何至万间屋俱赤。

人火日火天火灾,如此奇祸诚堪恻。

何况洪范五行志,炎上之兆乃兵革。

果尔劫火将复燃,柳州有书贺不得。

我无其位逢其时,侧身焉敢忘修德。

巷南巷北多哭声,寄语长官好矜惜。

水懦火烈调其平,莫对焦原空唧唧。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七部

猜您喜欢

  • 1.《送圆尔上人归日本宋朝·释道㻬兴尽心空转海东,定应赤手展家风。报言日本真天子,且喜杨岐正脉通。
  • 2.《晚归太极山房明朝·左文彖东郭驰驱辏晚烟,杖藜扶入碧云巅。烧秋落日村边树,映水纤霞雨后天。石磴苔深人迹少,松巢云冷鹤飞旋。茶馀枕藉如茵草,新月疏林噪暮蝉。
  • 3.《送刘司直先生使淮府明朝·石宝朔风吹南骑,宛转如游龙。中夜戒仆夫,行行未从容。麒麟殿前初降节,华萼楼外犹闻钟。君言入耳那敢宿,飞云极目何重重。翰林主人留不得,江南碧草生春色。乘风欲濯大江流,...
  • 4.《独行明朝·李寄行止惟随影,交游厌入群。知谁为鲍叔,时正在苏君。黄叶空山寺,孤鸿薄暮云。相看成老友,不必问纷纭。
  • 5.《清明同羽甫兄存固弟山行·其一明朝·李之世雨过长堤扫落花,小桥横站绿杨斜。儿童指点前山路,去岁清明不在家。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