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捕鱼歌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北风吹沙寒冻竹,海鱼上潮团一簇。

叶叶渔舟破浪来,撑叉使挺纷相逐。

横沉巨网截波中,一举常麟数百族。

小鱼战戢大鱼肥,半死半生血犹漉。

满担挑来到市廛,腥风吹遍夕阳天。

得钱沽酒时一醉,不脱蓑衣海上眠。

一灯渔火随潮泊,夜半白鱼飞上船。

猜您喜欢

  • 1.《送荣叔归萧山宋朝·沈辽畴昔来会稽,浮舟出江堤。苍茫望津道,隐隐辟招提。虚气发峻岭,疑有至人栖。龙象兹拥卫,群木皆萋萋。吾家浮屠老,早岁离烦迷。持律破三业,悟道臻渊倪。法网覆众生,一念...
  • 2.《楼朝议挽辞·其一宋朝·许景衡金闺早通籍,银兔屡分符。文采倾簪笏,讴谣足裤襦。联荣看子舍,从养亦神都。八十终天禄,朋侪更有无。
  • 3.《春日幽居十首和薛景登韵(薛希元字景登布衣莆人)·其六明朝·佘翔薄暮收鱼笱,呼童掩竹关。乘风非北牖,步月即东山。湖海登楼倦,园林抱瓮閒。美人安可望,厌说落花班。
  • 4.《陌上桑明朝·吴骐望云中,见真人,驾两赤龙乘飙轮。邀仙舆,祈长年,赐我灵药一玉柈。服神丹,忽飞升,手排阊阖登紫清。谒木公,朝寥阳,爵以上卿佩琼章。建赤幢,握神符,山海百灵为前驱。...
  • 5.《东王公哀十首·其六明朝·李江丰隆先导欲何之,九土茫茫竟远离。一子学行还泣乳,两瞳无主动心悲。空教月殿飞仙处,也感僯家辍社时。沧海不枯山不烂,丰隆先导欲何之。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