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初归里中(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其四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定军山下草萋萋,几处颓垣卧蒺藜。

乡里到来偏不识,却教舆子问东西。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齐韵 出处:陈汉光《台湾录》

2. 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剑客唐朝·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 2.《七言送辛有终知鄂州宋朝·沈遘江汉交流古要津,高牙大旆压城闉。昔尊丞相初开府,今属郎官试治民。迎路壶浆因问俗,前车弩矢便行春。由来美化先南国,遗乐犹应咏错薪。
  • 3.《彦周法地弟作出家庵又自为铭作此寄之宋朝·释德洪迂阔庵成又自誇,要令妙语发天葩。未容临济终仆地,正赖云门已出家。少日浪曾参泐水,暮年端合在丹霞。赠君革屣游山去,勘破诸方一笑哗。
  • 4.《心觉原宜晚轩元朝·释妙声青山多故情,慰我齿发莫。爱此泉上轩,深谐静中趣。孤云赴远壑,落日在高树。牛羊下来尽,鸟雀归飞屡。境胜欣有得,形忘澹无虑。消摇步前楹,旷望一延伫。怀哉未归客,微径...
  • 5.《花朝怀故园花事明朝·李孙宸三春看已半,去去路逾赊。未厌长征棹,空怀故里花。风中飘柳絮,雨后长兰芽。兄弟传觞处,宁忘天一涯。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