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初归里中(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其一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一别山城已两年,初归犹自怯烽烟。

荆榛塞遍来时路,几度停舆不敢前。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陈汉光《台湾录》

2. 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霍光传(节选)汉朝·班固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久之,少儿女弟子夫...
  • 2.《次韵赣州知府陈侍郎二首前篇寄幼安后篇寄季陵·其二宋朝·周孚朝班数日待归来,又醉凌虚百尺台。两岁虽为汝曹福,一州那尽此翁才。只今音问踰千里,何日登临共一杯。宣室受釐知已久,问公藏缩独何哉。
  • 3.《柳(吴体)宋朝·张方平翠眉含愁展新叶,长袖善舞拖旧条。黄莺初啭一何喜,红桃相映不胜娇。行人歇马近驿路,渔叟系舟临溪桥。斜风细雨与残照,不妨意气常飘飘。
  • 4.《和陈宗伯九鲤湖韵明朝·佘翔襄城问道意无穷,杖屦逍遥洞壑中。汉主虚开游猎馆,秦庭何重望仙宫。披云独往窥丹灶,观瀑相携坐玉豅。鸾凤声从苏岭下,桑麻路与武陵通。霞明乱叶秋光晚,月浸澄湖夜色空。...
  • 5.《南郑至沔县道中清朝·王士祯黑水梁州道,停车问土风。沔流天汉外,嶓冢夕阳东。处处棕榈绿,村村䆉稏红。更须参玉版,修竹贱如蓬。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