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妃出浴图·其八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长生殿里祝他生,万岁千秋有旧盟。

料得马嵬重驻跸,丹青魂断丽人行。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猜您喜欢

  • 1.《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宋朝·贺铸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 2.《读西京杂记十三首次渊明读山海经韵·其十宋朝·李彭淮南学神仙,逸迹穷山海。著书名鸿烈,精爽凛然在。字中挟风霜,反躬忘寡悔。空馀袅蹄金,万世将谁待。
  • 3.《圣药皇明朝·王玉峰都道是张相公不敢把名传。他可猛过项羽力拔山。勇过项羽力拔山。小生:原来是张元这厮。从来军中呼他为相公。虽则是元昊家一员名将。此人有勇无谋。非吾敌手。你还探得他要...
  • 4.《玉簪花和希纯·其二宋朝·刘跂根移少日便花开,数子殷勤手自培。更剪素衣成鹤氅,王恭定向雪中来。
  • 5.《听吕秉建弹三弦明朝·朱谏三弦本是边城乐,谁与流传到南越。清歌妙手坐绳床,午夜高楼对明月。初闻环佩鸣,仙子空中行。綵云吹未散,罗袜香尘生。忽如猛将驰甲兵,万骑铁马相纵横。搴旗直出玉关道,...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