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妃出浴图·其七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谢却铅华淡扫眉,风流虢国冠诸姨。

不知骑马平明去,也许承恩赐浴池。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猜您喜欢

  • 1.《改葬西山延仲主簿特赐庆什次韵宋朝·许景衡改卜西山痛更深,新莹松柏未成林。三牲不待平时养,再命何胜永慕心。泉壤多应增喜气,陇云还为结愁阴。褒称重辱新诗句,拜德浑如旱岁霖。
  • 2.《春日杂感和程佛肩陈佐卿原韵八首·其六清朝·方鹤斋蛟雷蠛雾扰神州,雌伏犹将胜一筹。满地黄巾馀虎口,一隅皂帽属龙头。翩翩浊世空延誉,落落青天独抱忧。壮志未销应有待,莫疑王粲久依刘。
  • 3.《送人之安陆从军明朝·朱升失意就戎行,山行去路长。野云低古郢,梅雨暗清湘。孤剑流飞电,双旌卷夕阳。军门发慷慨,不是叹离乡。
  • 4.《答黎美璋明朝·李云龙竹窗窗外月,流影入帷寒。尚忆清秋夜,同君倚槛看。相思劳梦寐,遥望隔林峦。伫立闻飞鸟,因声报羽翰。
  • 5.《和曾体仁赏菊分得人字明朝·沈光文孤芳独出绝纤尘,冷向閒中老此身。赏并高朋欢不极,时当晚季傲为真。新题遍咏偏催我,半醉高歌欲效人。子夜月明凄绝处,满丛寒露不知春。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