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几家桃李荐新鲜,艾叶榕枝处处悬。

黄茧裹绵装小虎,青蒲粘粽掇鸣蝉。

山翁趁午锄灵叶,野客题诗擘䌽笺。

记得水仙宫畔里,龙船花外放龙船。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猜您喜欢

  • 1.《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唐朝·李商隐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
  • 2.《寄杨休文宋朝·李叔与溪园雪凝古梅枝,我逐归云子到时。交一臂间迟面见,乃千里外话心期。人缘至此犹难合,天意其然欲对移。拟办瘦藤闻束担,有何山水未经诗。
  • 3.《狼山观兵明朝·王九叙浩瀚淊腾浥大荒,看来大地总汪洋。邻家东界说西海,何代桑田此渺茫。戈甲连天惊泽国,鼍龙入阵走降王。白狼明月山头问,剑气横斜万里长。
  • 4.《和冯汝清见访明朝·吴琏公暇委蛇退早衙,官庭频扫净无沙。忽传客舫停关外,问是君来自海涯。酷爱绸缪情惓惓,不妨倾倒帽斜斜。山城浊酒应能醑,未放山夫送小车。
  • 5.《公车马上口占明朝·李蓁万籁无声四野空,一天星斗月明中。马蹄蹀躞行多路,剑气光芒拂晓风。弱质经霜形自改,孱躯傲雪气逾雄。始知日近长安远,努力前途岂惮穷。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