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赖汝明秀才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无诸城畔叫巫阳,万里招魂道路长;

十载苦心事场屋,一衿误汝葬他乡。

生为才子天应忌,死傍名臣骨亦香;

多恐益君双白泪,哀吟不敢奠椒浆。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2. 秀才葬于林少穆中丞墓侧

猜您喜欢

  • 1.《五更转·其五·七夕相望五首唐朝·敦煌曲子五更敷设了□□。处分总教收。五个姮娥结彩楼。那个见牵牛。看看东方动。来把秦筝弄。黄针拨镜再梳头。遥遥到来秋。
  • 2.《偈·其二唐朝·契此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 3.《彦卿得子以诗来示依韵酬之明朝·祁顺华缄千里寄欢声,亲爱深关父子情。愿得明年重有报,便题诗句赠徐卿。
  • 4.《中湘除夕同陈熊左明朝·岑徵雨雪潇潇鬓易疏,天涯流落过居诸。三湘两度逢除夕,溟海经年不寄书。酒歇夜深毛褐短,更阑灯尽纸窗虚。明朝詹尹开龟策,握粟同君问卜居。
  • 5.《观吴绣君写兰戏赠明朝·李肇亨粉痕墨笔香濛濛,披图为我开芳丛。斜揎翠袖起盘礴,十指沸沸生春风。数枝柔倚楚畹碧,双蒂半吐湘烟浓。绿蛾低映螺黛湿,紫干微杂胭脂红。春宵苦短宿酲渴,疑有清露来瑶空。...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