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郊行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黑云初散雨初晴,一望郊原绿已平;

好鸟逢人如问讯,野花满眼不知名。

晚烟几簇笼修竹,新涨千畦长早粳;

屈指纳禾期已近,老农相对有欢声。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猜您喜欢

  • 1.《照胆台宋朝·叶味道一水磨铜镜面寒,人心蔽锢可谁观。诸君顾影清潭里,私曲分明见肺肝。
  • 2.《八声甘州明朝·王錂君王听告。他道那书生秽行。怎佐清朝。小生:寡人只爱他才学。净:纵区区一技。料他每只抵铅刀。你垂清空自勤三接。他遗臭难教冠百寮。听喧嚣。定不是谗口嗷嗷。
  • 3.《代贺张尚宝两岁生两子即罗峰阁老子也明朝·王立道丞相好推贤,金貂七叶传。恩遗掌玺日,庆发梦熊年。玉树看双植,桑弧喜再悬。惭余汤饼客,秋至又登筵。
  • 4.《古诗明朝·石宝器微满乃溢,才备德不形。大功有神轴,至平惟水停。不见唐虞日,垂衣临广庭。运动物不觉,端居天下宁。作誓民始畔,勤盟血徒腥。何况衄败馀,继之以幽囹。古道不可复,誇诩...
  • 5.《雨中七夕简廷伯过饮育物亭得鸣字明朝·何其伟飒飒秋声万木鸣,悲哉爽籁透虚楹。开尊笑逐看牛女,带雨过逢得马卿。十载芝兰怜意气,千秋瓜果共词盟。人间天上多离思,疑滴芭蕉别泪横。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