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二日攻克集集,斩首百馀(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级·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莽莽千山外,萧条剩几村。

敌人真破胆,壮士未归元。

浊水烽相照,珠潭垒尚屯。

沙虫成底事,寂寞竟无言!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陈汉光《台湾录》

2. 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感唐朝·不详铿锵韶濩,肃穆神容。洪规赫赫,祠典雍雍。已周三献,将乘六龙。虔诚有托,恳志无从。
  • 2.《醉书宋朝·李彭春风吹草木,苯尊换衰朽。亦复吹我颜,祇觉成老丑。速呼醒酒水,来袪扫愁帚。遣客我欲眠,深怜柴桑叟。
  • 3.《月溪为孝宗赐题次邝藻舟韵明朝·江源月色溪流万派秋,山人坐□足销忧。鹿门已共孤高兴,牛渚何须汗漫游。波印冰轮同上下,影翻银浪自沉浮。此情此景知谁会,我复弦歌着一舟。
  • 4.《赠贰尹李大人致政西归明朝·何瑭数载哦松兴有馀,一朝解组意何如。摩空倦鸟投深树,过雨閒云敛太虚。酒熟邀朋谈往事,心閒教子读遗书。林泉自有无穷乐,肯为浮名叹索居。
  • 5.《罗塞翁猿图清朝·王士祯栗叶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