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二日攻克集集,斩首百馀(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级·其一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昨朝攻浊水,此日入蛮乡。

俗自分番汉,山犹踞虎狼。

惊呼千户乱,杀戮一时忙。

语及苍生际,前溪鬼泣疮。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陈汉光《台湾录》

2. 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五代·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敢辞 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 2.《已亥杂诗·160清朝·龚自珍眼前石屋著书象,三世十方齐现身。各搦著书一枝笔,各有洞天石屋春。
  • 3.《水调歌头·其一·登赏心亭怀古宋朝·丘崇一雁破空碧,秋满荻花洲。淮山淡扫,欲颦眉黛唤人愁。落日归云天外,目断清江无际,浩荡没轻鸥。有恨寄流水,无泪学羁囚。望石城,思东府,话西州。平芜千里,古来佳处几回...
  • 4.《拟寒山寺·其一百四宋朝·释怀深人生被爱使,奔走如奴仆。爱官被官牵,爱财被财畜。昼夜不曾闲,身心一暂足。佛云恩爱奴,斯言真可录。
  • 5.《乞致仕年得家书明朝·邢宥老来肌骨怕寒侵,无夜家园不上心。万里路行经半载,一封书到值千金。抗颜璧水知无补,营老菟裘念愈深。预报吾儿扫门径,乞骸早晚便投簪。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