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台江至水口·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碧海流千里,青山转万重。

一钩茅店月,半夜鼓山钟。

水落鱼龙静,天清霜露浓。

明朝有风便,放柁快相逢。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猜您喜欢

  • 1.《感皇恩·其一·四海清平四首唐朝·敦煌曲子四海天下及诸州。皆言今岁永无忧。长图欢宴在高楼。寰海内。束手愿归投。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皆乐业。鼓腹满田畴。
  • 2.《宋朝·雷渊风定云仍暖,天围四顾低。纷纷俄搅野,浩浩欲平溪。樵担归时重,渔舟望处迷。饥鸦空绕树,若个可安栖。
  • 3.《题严景祥画·其一元朝·张仲深藓纹碧荫蛇蚹石,山意晴函鹤背云。自是苍松多野趣,未应秪数老髯君。
  • 4.《寄兄次韵二首·其一明朝·石宝千仞巉岩俯碧悠,分明苏子滞南州。歌诗待月同良夜,听客吹萧亦此秋。今古英豪多坎轲,庙廊名字得甄收。遥知碧树书还日,人在中堂赋远游。
  • 5.《同诸子登醉花台望圭峰席上赋明朝·伍瑞隆醉花台上醉花来,徙几名山入望开。我按晚云金世界,欲寻丹灶玉楼台。谁哉地主能歌桂,久矣群峰待举杯。不尽飞扬看落日,几时乘兴御风回。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