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竹沪吊宁靖王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玉带歌残瘴海曲,一坏竹沪烟芜绿。

欲吊先朝宁靖王,杜鹃飞上冬青哭。

忆昔煤山龙驭遥,江南半壁旋沉陆。

关破栖霞碧血腥,城降乌爨青衣辱。

伤心金翅啄龙子,谁与天家收骨肉。

辅国将军辽藩裔,受封最晚权不属。

间关海外依田横,中兴敢望刘文叔。

剩水残山满目愁,藜床皂帽馀生足。

延平父子又早殁,神州早料难恢复。

猜您喜欢

  • 1.《臂篝元朝·王祯筠篝编织作中虚,穿臂农夫护若肤。不似舞姬华宴上,巧笼衣袖络珍珠。
  • 2.《茅山道人歌元朝·叶兰朝舂麦米饥作餐,少年辛苦贫亦欢。人家反背不同力,白头踯躅长悲叹。湖州青铜铸明镜,不照人心空照影。翁不见茅山道人麻布衣,舍身出家终不归。
  • 3.《水龙吟·老人寿词宋朝·侯寘夜来霜拂帘旌,淡云丽日开清晓。香猊金暖,冰壶玉嫩,佳辰寒早。橘绿橙黄,袖红裙翠,一堂欢笑。正梅妃月姊,雪肌粉面,争妆点、潇湘好。莫惜芳尊屡倒。拥群仙、醉游蓬岛。...
  • 4.《谨次君倚舍人寄题惠山翠麓亭韵宋朝·焦千之余爱兹山昔屡游,回环气象冷清幽。茂林滃郁叠苍翠,宴坐潇洒风飕飗。密甃积藓迸泉眼,飞翚比翼参云头。径边谁开青步障,客来共泛紫玉瓯。每思乘兴可独往,尘缨未濯莫我留。...
  • 5.《饮仙枣亭次沈维川韵明朝·杜一山仙踪留酒肆①,崔句压诗家。解绶犹存菊②,投闲学种瓜③。金丹能驻日④,绿蚁醉流霞⑤。漫笑回头晚,劳劳两鬓华。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