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傅锡祺秀才(以下丁未)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傅子醇谨人,家风万古亚。

持身若驭马,不敢骋缰靶。

早采泮水芹,声华压黉舍。

若无沧海劫,举场一战霸。

中岁始学诗,典则薄娇奼。

静女体自香,薰染贱兰麝。

生计累人深,压线长作嫁。

投身报界中,铅椠少休暇。

遭时多忌讳,言权谁暂假。

欲为处士议,恐遭官长骂。

幡然弃觚去,头巾一旦卸。

知君性和易,到处争欢迓。

或从鲍生贾,或与樊迟稼。

才大无不可,龙蛇任变化。

应笑平生时,束缚守书架。

亲朋集大墩,别酒醵金贳。

挽衣苦死留,归计肯中罢。

我意与众殊,愿君车速驾。

与君居止近,隔村望桑柘。

每恨佣书出,未得常亲炙。

从今多閒日,过谈晓连夜。

孤陋余何忧,规劝欣有藉。

永愿从君游,终始无虞诈。

赋诗示区区,草率君应赦。

注释

1. 押祃韵

2. 以下丁未

猜您喜欢

  • 1.《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唐朝·敦煌曲子广求财物为他人。死后三途独自到。业者多,无业少。所以佛说三乘教。
  • 2.《忆梅怀傅初庵学士元朝·陈宜甫十年不见梅花树,长忆暗香冰雪颜。心逐暮云飞庾岭,梦随寒月到孤山。缟衣叩户来何晚,翠羽传书去未还。一自西湖幽响绝,岂无诗句落人间。
  • 3.《登合江亭(在衡州)明朝·祁顺千仞矶头一小亭,湘蒸流水合双清。人居两岸东西近,波映孤城上下明。回雁峰前乡信杳,飞虹桥下钓舟横。望中咫尺长沙路,懒把文章吊屈平。
  • 4.《张太傅明朝·李以龙鲁连初蹈海,唐帝犹在房。中流空有楫,夕浪已无航。华夏千篙水,兴亡一瓣香。乾坤信翻覆,终古任纲常。
  • 5.《南池明朝·李之世树隐平桥合,花藏曲坞幽。昔贤留有咏,兹地成千秋。桂棹芙蓉渚,菱歌杜若洲。南池风物好,春日羡遨游。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