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祖母罗太恭人七十晋一寿诗四首·其三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秦时巴寡妇,世擅丹穴赀。

筑台只旌富,未闻能博施。

贤哉我恭人,所宝在俭慈。

自奉若寒素,见义则勇为。

如坻散仓栗,年荒绝啼饥。

编桥压狂澜,免忧蛟与螭。

德水饮万家,仁风扇四垂。

行不践虫蚁,春不折树枝。

人有恻隐念,一动天早知。

何况七十年,乐善心不移。

至诚感神明,天授龟鹤姿。

齐寿与金母,永为女中师。

注释

1. 押支韵

猜您喜欢

  • 1.《强仲贤赴广东师帅幕元朝·吴当元戎分阃握兵符,筹昼须君答庙谟。千里车来天北极,五羊城在海东隅。香云荔子丹砂颗,清露芙蓉锦绣图。早立勋名重邦国,莫令妖气傍江湖。
  • 2.《彦衡约饮湖亭行不及赴宋朝·彭汝砺主人欲留客,其意良已厚。行人念行役,奔命惟恐后。张帆半夜起,撇若惊蓬走。盈盈水中莲,郁郁堤上柳。相别不相见,已行更回首。人生如朝露,理固无可久。可为惟为德,万一...
  • 3.《卜居城南二首酬兄弟甥侄·其一宋朝·苏过萧萧素发插人头,世上功名得汝求。神马尻舆安所税,寸田尺宅早归休。结茅但使才容膝,解剑还须便买牛。更慕少游乘下泽,不妨闾里自沈浮。
  • 4.《明白庵六首·其五宋朝·释德洪老去一庵深,聊将自净心。要当酬佛祖,终不负丛林。
  • 5.《同周九逵游宗振集用晦王孙芙蓉园得华字明朝·佘翔青藜高阁抱龙沙,客向王门校五车。玉树旧传桐叶地,天香秋散桂丛花。邹枚授简生春色,牛斗开函斗物华。对酒试论千载事,建安七子起谁家。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