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杂咏八首·其七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水宿淹晨昏,岂料有今日?

日上水通红,云破山争出。

注释

1. 五言绝句 押质韵

猜您喜欢

  • 1.《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宋朝·刘辰翁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
  • 2.《秋怀(一作《天柱词》)·其三明朝·王邦畿十三学舞正垂髫,十四谙吹紫洞箫。十五宫中初选入,百千人里荷恩饶。麾蛟自可移沧海,跨鹤真能上碧霄。今日见君如昨日,玉阑曾忆旧河桥。
  • 3.《拟寒山寺·其一百二十七宋朝·释怀深莫嫌门户少,转富转心劳。夜怕奸偷至,时防风火烧。名高招谤重,财积致谗饶。外物多为累,令人思许巢。
  • 4.《漫书五首·其五明朝·石宝谁道年程浅,刍荛有此言。结缡儿女早,斗障锦丝繁。磊磊春盘簇,匆匆夜客奔。还看脩上者,妖服自翩翻。
  • 5.《贫居自述·其七十八明朝·李孔修敝庐不改旧家风,山色朝昏淡复浓。雨细池塘春草绿,更深茅屋夜灯红。酒将洞口桃花酿,米付滩头水碓舂。节次求贤丹诏下,何曾徵召老村翁。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