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和李汉如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聚似抟沙散似烟,春风珍重此诗筵。

因缘翰墨群儿笑,嗜好酸咸一气联。

度世君方图作佛,避人我亦托求仙。

海山兜率终缥缈,且醉烟花三月天。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猜您喜欢

  • 1.《长宵·月转西窗斗帐深宋朝·朱淑真 月转西窗斗帐深,灯昏香烬拥寒裘。魂飞何处临风笛,肠断谁家捣夜砧?
  • 2.《扈跸作元朝·陈宜甫丹诏香传紫禁泥,九重台殿晓云低。碧桃露重初莺语,青草风微去马嘶。剑佩元依新日月,旌旗惯识旧山溪。野人扈从惭无补,空落诗名在陇西。
  • 3.《题胡氏墅阁元朝·杨镒山近临溪墅,川明背郭楼。野烟薰日暗,汀雪带冰流。乌逐孤云没,天兼远水浮。主人来往熟,投辖为谁留。
  • 4.《秋兴次梅文渊五首·其一明朝·江源北风吹断木犀枝,物色无时不系思。今日正须怜曲突,此身何必叹支离。投簪谁复王官隐,流涕深知太傅悲。见说朝阳有鸣凤,岂无封事献彤池。
  • 5.《贫居自述·其十六明朝·李孔修乾坤生我性愚顽,百事无能可述删。发被年华催作雪,功加篑力便为山。哦诗有酒成诗易,种谷无田辟谷难。不尽烟花寻乐境,抱琴携酒叩禅关。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